2015年,歐洲刮起了一股電動自行車旋風,順勢帶動電動自行車相關服務崛起,微程式與長期夥伴巨大集團繼開發「RideLife數位化交車服務」後再度合作,攜手投入電動自行車衍伸服務,經過雙方合力溝通、研發、測試與修正,最終順利開發出「E-Bike電動自行車檢測服務」,將電動自行車檢修服務再升級進化,而軟硬整合實力更加精進的微程式,也隨著巨大進軍歐洲單車產業市場,共同引領創新科技,向世界之門邁進。
-
統合會員雲及軟硬整合經驗,再戰電動自行車衍伸服務
微程式與巨大集團共同開發「RideLife數位化交車服務」,替服務雲端化奠定良好基礎。隨著電動自行車海外市場的盛行,2015年開始,微程式帶著統合會員雲端與軟硬整合的經驗,一同與相同巨大集團的夥伴投入更有挑戰性的電動自行車領域。有別於傳統腳踏車可用人工方式檢修,電動自行車擁有技術精細的電池及控制系統,無法透過肉眼判斷故障位置,因此開發出一款「媲美轎車的檢修服務」,內容包括:系統檢測工具、藍芽傳輸模組,協助店家安全替騎乘者快速排除問題,服務體驗升級勢在必行。
-
藍芽連線診斷,狀況立即一覽無遺
透過藍芽將車體的行車電腦與店家電腦連線,來進行電動自行車的問題診斷。藍芽為目前相當廣泛通用的通訊方式,手機也都能夠支援藍芽,而經由微程式團隊加入開發,加入藍芽相容的支援與指令的串接,讓診斷設備不再只限制插線回傳資料判斷,甚至更新車輛韌體皆由無線進行,展現創新科技的完美結合。
-
關關難過關關過,只為了更敏捷
與夥伴溝通、模擬情境並實地測試驗證,皆是每次開發合作上微程式非常重視的過程。後期整合測試中,仍有一些通訊串接與藍芽距離調整的問題需要克服,因此派員前往捷安特中國,歷經一週精實的「腦力激盪戰鬥營」,與夥伴面對面溝通,全力衝刺將各種問題一併排除。面對面溝通有助於及時回饋與反應,效率地解決問題,而透過模擬情境掌握可能發生的情況,有助於預測其他可能性地風險外,實地測試也能立即實際驗證與處理修正,專注專業之餘,同時也更加注重彈性敏捷。
-
學習一:清楚定義問題,緊握客戶需求
累積歷練會讓觀察度更加敏銳。合作開發軟體時,因涉及的技術層面較深,產業夥伴通常較不容易發現系統、流程等問題,微程式除了擔任可信任的夥伴外,透過引導夥伴的方式來建立規格。一方面是為了讓專案能順利進行,另一方面則是站在夥伴角度設身處地的考量需求,認真並期望建立起彼此的信任感,因此對產業、對消費者情境的了解,都是很重要的。
-
學習二:內部溝通建立默契,助於執行流暢
除此之外,內部團隊的默契培養,也是成就順利要點之一。以往經驗而言,夥伴會直接請求研發人員處理需求,但卻容易導致無法真正釐清各項的優先順序,因此可與窗口討論後回覆,由窗口主導需求的溝通。另外,平時建立專案文件備齊的習慣,以避免人員異動的交接問題。有時會因人員請假、臨時支援而更換人力,與客戶端的溝通或執行過程會產生間斷,因此平時確實將文件完善、溝通培養默契是重要的基礎。
-
2016年完成開發,加入創新元素專注再升級
目前正針對既有功能,加入新需求持續精進與改善提昇,未來也會因應期望與消費者的直接連結、不同市場的語言問題,與夥伴共同進行彈性改變。微程式擁有軟硬整合服務的豐富經驗,可藉此機會一同與夥伴進軍海外市場並參與競爭,提供更強力的技術後盾,也提升微程式的品牌價值。
-
專做別人做不到的,關鍵的一條龍式軟硬整合
過往接觸的夥伴當中,常常面臨最大的問題其實就是「無法整合」。一般企業往往會採取分開製作的模式,將各個項目拆開思考及執行,例如:軟體app會找德國廠商以符合當地市場,硬體碼表控制設備會找中國以降低成本,而廠商則做韌體的指令串接。但真正要將三方系統串接時,卻未有一方能順利執行整合,造成開發產品不符市場,以至於無法順利上線。而微程式能提供一條龍式的軟硬體整合服務,這也正是微程式的關鍵優勢與價值所在。
-
跟上國際市場潮流,適性適地發展
根據臺灣自行車輸出業同業公會今年至8月的統計,台灣電動自行車出口歐洲地區已達約10萬輛,較去年同期增長32%,未來潛力無限。對歐洲地區而言,電動自行車的定位是運動器材,也因運動風氣佳,自行車已形成文化潮流,將針對此地偏好衍伸相關的適性服務,因應歐洲人的習慣與需求,未來切入點也會採取以車體為基底增加服務的研發方向為主。
-
與夥伴共存共榮,提升產業服務新價值
現有的檢測系統服務是將電動自行車串接到店家,而未來希望能串接至騎乘者端,目前已陸續在發展中。巨大希望透過連結全球的消費者,並建立起「一家人」的核心理念,而微程式的價值就是扮演重要的「科技研發中心」,持續開發精進,為巨大自行車產品注入更多新價值,從雲端、大數據、軟體、消費者著手,以此為基礎,提供全面向的創新服務體驗,未來階段還請大家敬請期待。
「e-Bike 電動自行車檢測服務」開發大事紀
- 電動車自行車海外市場崛起
- 2015年初 開始投入研發
- 2015年底 昆山戰鬥營
- 2016年底 研發完成
- 服務上線
- 調正後續產品與開發新版本軟體